“嗻!”
“好了,你继续说。”
“其他也没什么了,英国人表示,如果我们对军舰的设计没有其他的要求,他们计划在年内开工建造,第一艘计划在年内就铺设龙骨开工建造,第二艘在光绪十八年下水。并同意后面两艘同级军舰在我国建造,但是其中一艘必须在英国商人开设的上海船厂建造。”
这方面光绪意见倒是不大。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本国的造船工人积累相关技术,至于这工人是在英国人的船厂工作还是在中国人的船厂工作,都无所谓,反正都在国内,早晚是自己的菜。
“可以。另外再转告英国人,我国对速射火炮的需求很大,请他们能够尽快设计研制八寸和十寸的速射火炮,管身最好是四十倍径以上的。”
“嗻!”
奕訢讲完后,奕譞继续。
“海军的整训已经开始,计划前往英吉利受训实习的海军学员也选拔出来了。因为近卫军选送的学员目前还没有完成海军的基础教育,因此本次选送的都是之前水师学堂的学生。另外英吉利国即将过来的海军教官团计划分配给天津水师学堂八人、江南水师学堂八人、福建船政学堂四人,剩余的人员将分别安排到旅顺、威海基地和北海、东海两舰队的舰船上担任指导教官。”
光绪点点头:“近卫军过去的学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海军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,在他们没有完成这些课程之前,不要考虑其他的安排。另外,选派出洋实习的学员,要注重实际操演,不要光动口不动手。以后对海军学员的考核,不光是考核其理论知识,还要考核动手能力!水师学堂不是培养儒生的,也不是培养官僚的,是培养军人的,这一点,你们要牢记!”
“嗻!”
历史上的福建船政学堂开办数十年,却从未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,乃是为中国培养合格的近代化军人。相反,学生在校,仍以“儒生”自居,以“做官”为人生目标。该校虽有开创性历史地位,但其办学水准实在不敢恭维。学堂主办者及管理人员,并无一人懂得海军,也不知如何开展海军教育,延聘之外籍教师,因为是通过私人关系,所以水准也极有限,故所开设课程,仅英文、算法、驾驶、测算、枪炮操法5科,连海军入门课程也算不上。
而且,该校数十年不开设“体育”课。平行空间中英国海军军官寿尔访问该校,其观察结论是:“他们是虚弱孱小的角色,一点精神或雄心也没有,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。……下完课,他们只是各处走走发呆,或是做他们的功课,从来不运动,而且不懂得娱乐。大体来说,在佛龛里被供着,要比在海上警戒,更适合他们。”
寿尔还发现,这些学生在练习舰上实习时,“不喜欢体力劳动,因为怕弄脏手指”,连常规的爬桅杆训练也不愿意做。这种现象,在最早的几批毕业生中,尤其严重——严复自述:其在英国留学,教官令学员“筑垒”比赛,以一点钟为限,“惟中国学生工程最少,而精力已衰竭极矣。”
而现在北洋海军之舰长(管带),绝大多数就是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班的前几届毕业生。
事实上,这群“留学生”当中,刘步蟾、林泰曾、蒋超英三人抵英后并未参加格林威治学院的入学考试,仅以上舰实习了结其留洋学业;黄建勋、林颖启、江懋祉三人参加入学考试失败,亦仅以上舰实习了结学业;剩余只有六人通过入学考试后进入格林威治学院并顺利毕业,其中严复更留校深造。
但诡异的是,留学生之监督官李凤苞,在向朝廷奏报总成绩时,其高低排序却是:甲等:刘步蟾、林泰曾、严复、蒋超英;乙等:萨镇冰、方伯谦、何心川、叶祖珪;丙等:林永升、林颖启、江懋祉、黄建勋。——刘步蟾、林泰曾、蒋超英三人,连入学考试都未曾参加,居然能名列甲等,而通过了考试的林永生却成了丙等。
“好了,你继续说。”
“其他也没什么了,英国人表示,如果我们对军舰的设计没有其他的要求,他们计划在年内开工建造,第一艘计划在年内就铺设龙骨开工建造,第二艘在光绪十八年下水。并同意后面两艘同级军舰在我国建造,但是其中一艘必须在英国商人开设的上海船厂建造。”
这方面光绪意见倒是不大。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本国的造船工人积累相关技术,至于这工人是在英国人的船厂工作还是在中国人的船厂工作,都无所谓,反正都在国内,早晚是自己的菜。
“可以。另外再转告英国人,我国对速射火炮的需求很大,请他们能够尽快设计研制八寸和十寸的速射火炮,管身最好是四十倍径以上的。”
“嗻!”
奕訢讲完后,奕譞继续。
“海军的整训已经开始,计划前往英吉利受训实习的海军学员也选拔出来了。因为近卫军选送的学员目前还没有完成海军的基础教育,因此本次选送的都是之前水师学堂的学生。另外英吉利国即将过来的海军教官团计划分配给天津水师学堂八人、江南水师学堂八人、福建船政学堂四人,剩余的人员将分别安排到旅顺、威海基地和北海、东海两舰队的舰船上担任指导教官。”
光绪点点头:“近卫军过去的学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海军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,在他们没有完成这些课程之前,不要考虑其他的安排。另外,选派出洋实习的学员,要注重实际操演,不要光动口不动手。以后对海军学员的考核,不光是考核其理论知识,还要考核动手能力!水师学堂不是培养儒生的,也不是培养官僚的,是培养军人的,这一点,你们要牢记!”
“嗻!”
历史上的福建船政学堂开办数十年,却从未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,乃是为中国培养合格的近代化军人。相反,学生在校,仍以“儒生”自居,以“做官”为人生目标。该校虽有开创性历史地位,但其办学水准实在不敢恭维。学堂主办者及管理人员,并无一人懂得海军,也不知如何开展海军教育,延聘之外籍教师,因为是通过私人关系,所以水准也极有限,故所开设课程,仅英文、算法、驾驶、测算、枪炮操法5科,连海军入门课程也算不上。
而且,该校数十年不开设“体育”课。平行空间中英国海军军官寿尔访问该校,其观察结论是:“他们是虚弱孱小的角色,一点精神或雄心也没有,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。……下完课,他们只是各处走走发呆,或是做他们的功课,从来不运动,而且不懂得娱乐。大体来说,在佛龛里被供着,要比在海上警戒,更适合他们。”
寿尔还发现,这些学生在练习舰上实习时,“不喜欢体力劳动,因为怕弄脏手指”,连常规的爬桅杆训练也不愿意做。这种现象,在最早的几批毕业生中,尤其严重——严复自述:其在英国留学,教官令学员“筑垒”比赛,以一点钟为限,“惟中国学生工程最少,而精力已衰竭极矣。”
而现在北洋海军之舰长(管带),绝大多数就是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班的前几届毕业生。
事实上,这群“留学生”当中,刘步蟾、林泰曾、蒋超英三人抵英后并未参加格林威治学院的入学考试,仅以上舰实习了结其留洋学业;黄建勋、林颖启、江懋祉三人参加入学考试失败,亦仅以上舰实习了结学业;剩余只有六人通过入学考试后进入格林威治学院并顺利毕业,其中严复更留校深造。
但诡异的是,留学生之监督官李凤苞,在向朝廷奏报总成绩时,其高低排序却是:甲等:刘步蟾、林泰曾、严复、蒋超英;乙等:萨镇冰、方伯谦、何心川、叶祖珪;丙等:林永升、林颖启、江懋祉、黄建勋。——刘步蟾、林泰曾、蒋超英三人,连入学考试都未曾参加,居然能名列甲等,而通过了考试的林永生却成了丙等。